1、父母过高的期许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太多财力金钱,渴望有一定的回报,不希望孩子比自己差;
父母吃了没文化的亏,想要孩子少走弯路,一定要考上大学;
父母物质匮乏,急于靠孩子改变家庭命运...
2、迸发的情感需求
物质需求被满足,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要;
父母不断地焦虑和提出要求,让孩子很难感受到被关爱:父母不爱真正的我,他们爱的只是成绩好的那个“我”;
老一辈小时候吃过很多苦,所以体会不到现代孩子的心理:“我们那个年代可是连饭都吃不上,你们现在什么都有了,还矫情个啥”。这种类似非共情的话,堵住了孩子倾诉的需求。
3、现代教育激烈的竞争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好未来;
国内高职技校教育稍落后,学历差的孩子很难找到好工作。
4、资本逐利的价值观
▲ 有钱,真的无所不能
科学家待遇远远比不上明星、00后很多人普遍崇拜明星网红、明星日薪204万...
5、理想主义被现实磨平
大多数人不再追逐理想,而是祈祷有一个好工作。
总的来说,一个人产生无意义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
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原生家庭(单亲、鸡娃、虐待)和成长环境(竞争、同伴拒绝、学校不适)问题,相比其他人会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或绝望情绪,甚至有轻生念头。
社会支持系统
包含了社会理想、推崇信仰和主流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仅推崇“有钱即正义”、“资本是一切”,而忽视“个人理想”、“心理健康”,那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
自我认同感
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自信是生活的动力来源。
如果发现孩子有“空心病”的症状,家长一定要重视。家长可以通过“主动沟通、认真倾听”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与家庭的情感链接,并帮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价值感和温暖。谨防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只一味地追求成绩。
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到了不可调控的程度,一定要向专业心理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