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则热搜——
暨南大学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将同性恋归为比较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2016年,在广州上大学的女生西西(化名)发现书中这一不合理阐释后,开始了为同性恋维权之路。
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学教材里所说的“变态”不是在骂人,而是“非-常态”或“与大多数情况不同”,是研究和学术上的中性词。同样的,心理学中的“障碍”也不是什么骂人或侮辱性的话。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同性恋从性心理障碍中去除,目的就是让大众认识到同性恋是正常的,避免引起误解和对同性恋的污名化。
所以说,同性恋并不是变态!也不属于性心理障碍。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这一群体,但起码要做到尊重差异化。
那么,真正的性心理障碍有哪些?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
这类患者并不是道德败坏、流氓成性的人,也并不是性欲亢进的淫乱之徒。
他们对一般社会生活的适应是正常的,许多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工作态度认真,常受到好评;具有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他们对寻求性欲满足的异常行为方式有充分的辨认能力与削弱的控制能力,事后多有愧疚之心,也想改变却又力不从心。